第一篇如何培养所谓的“产品感”?
2016-12-08 15:09:00 编辑:bianji1 访问:
一、面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
互联网是一个新生行业,变化非常快,所以会产生大量新的产品、新的形态、新的功能、新的运营方式。而如果你不是一个好奇宝宝,不去主动了解、体验、收集新鲜的东西,就会出现“书到用时方恨少”的情况了。
体验并尝试,是产品感比较好的同学的一种特质。
比如你在体验过程中,会想想怎么使用暴力的方式来压迫功能的极限。之前三节课的一位志愿者,就用了很多暴力的方法来测试陌陌和探探的审核机制。
我之前也经常会定期暴力测试电商平台的服务机制,买东西退东西,还要求有折扣。
这些都是压力测试方法,了解了这些,你以后做产品的时候,就会有丰富的案例来支持你的设计。
光有好奇心也是不够的,要想办法让自己沉迷到某个方面,成为这个领域的小专家或意见领袖。
比如,直播现在很火,是否要去注册一个映客账号直播试试?体验完映客,是不是要把斗鱼、花椒等主流的直播平台都体验一遍?
当然要,你体验完,如果能赚到钱那这体验是完全不同的。
沉迷下去,意味着你会感受到不同细节,不同的产品的优点和缺点。
一直保持好奇心,是产品感的重要表现之一。
那好奇心要怎么训练?其实我认为好奇心是不能够被训练的,好奇心是天生的。有人天生就是好奇宝宝,有人天生就是懒得动。
但好奇心可以强迫自己适应。
如果你是好奇宝宝,那么在好奇之下,加上更多的逻辑思维,看问题就会更加有结构,提升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。
如果你不是好奇宝宝,那么另外一个方向是沉迷,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,并且成为小世界里的专家,这是另外一种好奇表现。
好奇宝宝&不好奇宝宝
总之,就是不要半桶水,不懂装懂。
二、看透表面,看到背后的逻辑
有很多新人在去面试之前,喜欢做一份产品调研,然后再去面试。这种方式其实挺好的,至少比起那些只发一份什么都没有的简历要有优势多了。但是,做出来的这些报告,却大都惨不忍睹。这些报告做得不好,并非不努力,而是完全走错了方向。
大多数同学的报告,都会在页面和交互上去做分析,然后洋洋洒洒提出十几二十条改进意见和观点,但这些观点基本上集中于交互、文案、色彩搭配等内容上,很少有关注背后的逻辑。
所谓产品的逻辑,除了表面的交互,更重要的是产品运行的逻辑、用户使用的流程、异常流程的处理方法等。前端交互是最容易看到的,也是所有人都看得到的,而如果你能透过前端交互去看到背后的逻辑与流程,同样是做报告,你的报告可能就会更有看头和有说服力了。
看产品,看逻辑看流程,是产品感的第二个重要表现。好的产品调研报告,绝非页数取胜,而是质量取胜,看到关键点,比大而全更加重要。
比如,调研分答,首先要从产品的整个运行逻辑入手,然后拆分数据、用户的流向,最后再回过头去看产品界面交互的表现,就不会提出“我认为应该加上某某功能”、“列表页的排序做的不好”、“加上活动推广的模块”这样的问题了。
分答的产品逻辑
做竞品分析的时候,也是如此,两个产品之间的对比,绝对不是界面上的对比,而是找相同,找不同,通过这里看到产品之间的差异点,通过这个差异点,来确定:
A产品和B产品相比,优点、缺点、亮点是什么?
如果要抄,抄哪个?抄什么?怎么抄?
TipTalk和分答的简单对比
这方面产品感的训练比较直白。
体验:把玩大量的产品,各种好玩的不好玩的,都去试试(好像又回到了第一点好奇心了),试了一个觉得有意思,把所有相关的产品都找出来玩。
还原:通过还原流程、手画原型来去深度玩,感受其设计背后的感觉,交互背后和用户群体的匹配程度等。
分析:找到产品的关键点,并深度分析其中的原因。
结论:给出你的观点和结论,并且结论是和目的、体验的过程相匹配的。